发布日期: 2025.09.28
9月21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主办的具身智能与精准医疗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苏州大学教授范新建担任执行主席,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戴可人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范新建以“多尺度微纳机器人及其集群的多模态驱控与精准靶向医疗应用研究”为题,阐明磁性微型机器人在血栓清除、癌症靶向治疗等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探索微纳机器人的临床医学应用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和思路。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机器人在体内复杂流场中如何稳定运动、提升药物靶向释放能力、保障生物体安全等提问交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冯林作“光电镊微纳操作与微纳米机器人技术”报告,解析光电镊操作与磁性纳米机器人集群运动机制,分享光致介电泳效应的受力模型与异质异构驱动型纳米机器人制备等最新成果。与会青年科学家就微纳机器人光电镊操作同步性、促进异质异构驱动型纳米机器人在靶向医疗中的应用等提问交流。天津大学教授史超阳作“从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到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报告,以消化道癌症治疗为例,分享基于浅腔手术机器人、面向消化道腔内双臂协作式柔性内镜手术机器人、生长式/冗余连续体机器人等无碰撞的循腔入路探查与多种仿真的手术操作。与会青年科学家就连续体手术机器人模块化技术开发、如何提高机器人运动灵巧性和负载能力等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智能微纳机器人在精准医疗的牵引应用、建立基于具身认知框架的智能医疗诊断方法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期间,苏州大学教授杨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天龙、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闯、无锡美安雷克斯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邸霈等与青年科学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具身智能赋能的智能微纳操作机器人技术是当前精准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融合发展时代的到来,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机械操作思路与方法,逐步与多模态驱控技术、光电镊操作、磁性集群控制等前沿技术融合,为精准医疗和智能诊疗带来全新的变革。未来应推动利用具身认知框架构建智能诊断系统、多尺度机器人集群协同技术等核心技术突破,评估智能微操作机器人在血栓清除、癌症治疗等医疗场景的临床应用价值,实现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智能化、精准化,指导智能医疗产业政策制定,推动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医疗机器人与微纳机器人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创新应用模式。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