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9.25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植物科学赋能生物“智造”与绿色发展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肖裕担任执行主席,厦门大学副教授张海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黄金泉以“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应用”为题,从植物天然产物的重要性角度,介绍了棉花棉酚的代谢途径和合成过程,以及植物源天然产物在药物和疫苗佐剂合成中的应用。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植物源天然产物的合成机制、生产应用、模型预测等提问交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汪亚中作“有性生殖与无融合生殖,多倍体基因组设计与多倍体育种”报告,介绍杂种优势与利用对农业育种的意义,并分享有丝分裂替代减速分裂的mime体系对提升传统杂交育种效率的作用,提出多倍体基因组设计应用及设想。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染色体加倍的育种优势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等提问交流。中国农业大学徐港以“饲草通用大语言模型介绍与展望”为题,分享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育种设计、问题决策、知识图谱构建和蛋白酶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与会青年科学家就人工智能对智慧育种领域的推动、算法决策准确性及大语言模型应用范围等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植物科学如何“智造”万物、人工智能与农业育种创新、未来农业发展畅想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期间,北京大学教授叶敏、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海汐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深入交流,并对青年科学家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制造技术在当前资源紧张及需求增长情况下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大数据和生物技术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植物生物制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通过与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改造、算法模型预测、高通量测序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为植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绿色发展带来全新的变革。未来应推动植物细胞工厂、基因工程、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设计的精准高效利用,实现植物科学高效赋能生物制造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华大北京创新中心、国家植物园实地考察,了解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进一步加深对植物大数据利用、功能研究和农业育种等方向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