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器件与芯片系统研讨活动在京举办-casino plus

发布日期: 2025.09.28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主办的具身智能器件与芯片系统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教授张涛和副教授杨轶担任执行主席,启元实验室副研究员楚尧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张涛教授以“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发展分析”为题,介绍具身智能概念、应用场景、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应用挑战,以及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应用与展望等内容,分析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与会专家就大模型在机器人的端侧部署、人形是否为机器人的最优形态等提问交流。启元实验室研究员鲁文帅作“智能微系统与具身智能微飞行器”报告,从智能微系统和具身智能微飞行器的概念、特点、应用需求与现状问题出发,分享微纳传感器、端侧多源感知融合等关键技术突破与相关成果应用。与会专家就具身智能微飞行器在巡检化工场景应用的可行性、端侧部署的大模型参数规模、集群微飞行器对通信条件的要求等提问交流。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王煜以“深度具身智能:感知—操作—学习,具身智能全链路的剖析与展望”为题,介绍典型制造场景对机器人“心灵手巧”的要求,分析对比不同类型触觉传感器方案的优劣,并介绍了光学式触觉传感器及五指灵巧手、数据采集系统等产品。与会专家就灵巧手与人手目前的差距、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面向具身智能的新型传感器件、ai芯片架构与算力突破、感知—决策—执行系统集成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其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董林玺介绍了高精度高动态响应力/力矩传感器及其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优势。东北大学教授孟凡利分享了结合高灵敏度传感器和神经网络算法的视嗅协同自主巡检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前景。北京芯智睿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天奇介绍了可穿戴智能人工喉产品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性革新,展示其对科技助残、提升福祉的巨大作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具身智能硬件与集成芯片系统是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随着人工智能、先进感知与自主决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各类机器人不再局限于传统架构与方法,逐步与端侧人工智能、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术结合,为智能体与环境交互、自主决策与系统优化带来了全新变革。未来应推动利用基于新原理、新材料设计传感器件,研制适合具身智能的感存算一体化芯片,开发适合具身智能的端侧模型部署策略,探索适配工业、家用、助残等实际应用场景的具身智能系统,实现对智能行为的高效处理与实时响应,支撑智能系统在复杂场景中的可靠部署与持续进化,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通用、更自主、更适应物理环境的方向发展。

会后,专家们赴清华大学微纳加工中心和超感知与人机融合交叉创新群体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具身智能器件与芯片系统依托的先进平台加工能力,以及超感知与人机融合的最新成果和应用。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

网站地图